發表文章

東海之今昔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經上說:「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;所以你們要成 為『 聖潔 』 ,因為我是 『 聖潔 』 的。」 ( 利未記 11:44 ) 潔淨與污穢必須分開來,才能得著神的祝福。 提起東海大學,大家總會想起大度山的地標 — 「 路思義教堂 」 — 聽說,因為離上帝最近,才蓋在此地;事實上,我們曾經在此見證過神蹟。 路思義教堂原貌 承建路思義教堂的包商吳艮 宗 先生說:「 這是要起給上帝住的厝,每一把砂都要篩乾淨 --- 」如同他蓋銘賢堂那樣。因為上帝是聖潔的,良善信實的建商盡心盡力,連一把砂都照顧得乾乾淨淨的,當年東海大學的屬靈空間是潔淨的,當然蒙神喜悅,而能福杯滿溢。 前天兒子回東海教會講道後,寫了一篇 PO 在臉書的文章,頗多感慨;末了,提及東海大學正在誠徵校牧: 「 有 Ph.D( 博士學位 ) 、有傳道師資格。 」 送他去搭車的姊妹 提起,還好目前有不少退休後在東海聚會的牧師與師 母「 撐著現在的教會 」 ,面對困難;而學生團契也是如此。 整修中的路思義教堂 希望回復聖潔 那位姊妹又表示,過去三年沒帶團契、被迫負責其他學生事務,對常態的大學生有更多體悟。東海教會的現狀 是「 聚會人數少到有時甚至是十幾人 」 ,團契學生幾乎是信二代,需要面對的問題遠較第一代信徒複雜,信仰群體的成年人有非常多教導,卻難以讓人安心對話。雖然,不是不做事、不關心學生,但想像與現實的差距,可能造成難以進一步談什麼造就、成長,契友也不會覺得這裡值得邀請同學進來。事實上,也有人認為團契讓人沒什麼收穫。雖然也有更願開放、願意投入的信徒,但他們的重心多半會在母會。 她說 :「 這學期又回復成為學生團契輔導,正在慢慢恢復過往東海有的一些傳統:好好聽學生說話、陪伴、讓學生做他們該做的事。 」 希望這些付出,能夠真的幫助到需要的弟兄姊妹。 兒子提到,前幾週壓力大到直接丟下該做的事,到餐廳跟學弟妹吃午飯閒聊。期間,意外發現有 位「 一年級同學不僅是東海畢業,還參與學生團契 」; 同學講了些 2017 之前學生團契的情況,好像除了人數銳減,大致不變。他們最後提出一些老學長的疑問:「 這人 2003 年就畢業,中間二十年到底發生什麼事了? 」雖然,都是基督教群體、重視信仰訓練,但不同於神學院 的「 累加原則 」 ,東海學生團契 是「 減法原則 」 。前者是決策方覺得

芭比與微電子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我的兄弟保羅說:「 良善信實是聖靈所結的果子 。」 ( 加拉太書 5:22) 41 年前因緣際會,本著「 良善信實 」而幫助聞名全球的「 芭比娃娃 」 (Barbie Doll) 存活了下來。今天,熟悉的「 芭比 」 (Barbie) 又出現在大眾面前;由瑪格羅比 ( Margot Robbie ) 以電影「 Barbie 」的型態詮釋「 虛擬世界的單純 」對比「 真實世界的虛假 」,遙遠的「 芭比先生 」暱稱又響自心深處。重點是,這樣的電影居然還有人在看!而且,年輕的觀眾看到笑點還會笑 — 很難想像年輕人還能懂得芭比文化? 郭立昌再造的芭比 發明芭比的「 路得‧韓德勒 」 (Ruth Handler, 1916~2002) 女士 — 稱為「 芭比媽媽 」在「 Barbie 」片中也有角色,令人想起她在 1992 年希望我能多關照瑪特爾的往事。 路得 女士和她發明的芭比娃娃 假如 1993 年我們一家四口在美國留了下來,與芭比再續前緣,不知今日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?實現早年運用微電子促成「 Talking Barbie 」 ( 說話芭比 — 會說話的芭比 )  商業化的構想,也許今日「 AI 的世界 」就是瑪特爾獨占鰲頭了! 帶著妻兒訪芭比的故鄉 —El Segundo 1982 年,我被金光黨洗劫一空,痛心失去一條寶貴的小生命之際,路得女士創辦的「 瑪特爾公司 」 (Mattel Inc.) 提供給我機會離開南部到台北,遠離紛擾及雜音。進入瑪特爾的第一天,我花了五分鐘時間 — 因為要找傢俬,解決掉路得女士發明的產品「 See & Say 」 ( 看跟說 ) 生產的問題 。後來工廠現場的技工告訴我:「 問題已經拖了好幾個月 ---- 」心中疑竇叢生之際,才發現他們找我這個「 Specialist 」 ( 專業人士 ) 竟然是「 要我證明芭比沒市場了 」!他們想方設法誤導公司發展「 遙控玩具 」 — 問題是,瑪特爾沒有電子方面的人才。 從頭到腳看了一遍,我認為「 拯救芭比 」只是一小塊蛋糕 (a piece of cake) ,提筆寫了個《 改良計畫 》 — 當年只有秘書有打字機,還沒有個人電腦;製表標示出「 項目 (Item) 、預計 (Due) 、實際 (Act) 、備註 (Notes) 」,林林總總寫了幾十

粽葉飄香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6 月 22 日 ( 四 ) 是端午節,是個感恩的季節,走到哪裡都可以聞到粽葉的味道。曾經有個日本歐里桑說:「 你們台南的吉瑪基真歐伊西 ( 好吃 ) !」原以為他說的是那種一個五百元,內容物包羅萬象的粽子;想不到,他用台語糾正道:「 我說的是『沙淘宮』前賣的菜粽啦 !」 端午節應景的粽子有故事 經上說:「 你同胞中若有窮人,你不可硬著心、揝著手;反而要慷慨解囊,無條件地伸手幫補他們 。 」 ( 申 15:7-8) 菜粽 ( 素粽 ) 勾起溫馨的回憶,應驗經上的教示,也更深入領悟了「 遠親不如近鄰 」這句俗諺。 以前崇安街 45 號生活的木板床邊,有一個「 沒有玻璃的裸窗 」,看過去是 43 號的中庭;每天下午,阿桃嬸會先幫和我同齡的孩子洗澡,接著就在那邊包粽子。只見她把一束繩子掛在木柱的鉤子上,左手拿起兩片竹葉,手指一動就變成三角形,右手勺起浸好的糯米放進三角形竹葉裡,添加入幾顆花生,再很熟練地用繩子繞兩圈綁緊,一顆粽子就掛在柱子,也很快地綁好一束繩子的菜綜。晚上子時,阿欽伯準時地把一串串包好的菜粽放進特製的圓柱體大鍋中,蓋好鍋蓋並上鎖;用慢火煮著在密室中的粽子,到了寅卯之間開鍋 — 我則每天清晨都在粽葉的香氣中醒了過來。 阿欽伯準時在早晨六時抵達西門路的沙淘宮前,擺好陣式,大約早上七時一天的貨就賣完了。聽他說:「 粽子最重要的是竹葉和糯米,用慢火長時密封燜煮,竹葉的『 營養素 』會釋放到糯米和花生裡,三者合而為一,好吃又營養 。」經查所謂的營養素,竟然是「 黃酮 」 — 真的有益健康。歸化日籍的歐里桑提及的菜粽,就是阿桃嬸和阿欽伯的傑作 — 他們三代人就靠這個菜粽維生。後來,真的帶了幾個阿桃嬸的菜粽當「 歐米阿給 」去東京送歐里桑,只見老先生如獲至寶,可樂了! 1966( 丙午馬 ) 年 6 月 23 日端午節,在這天之前發生了許多的事,在這天之後發生的事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,進而影響地方的產業朝向正面發展,更進一步影響了「 矽谷 」這個世界科技之都,甚至於力道足以「 重建全球經濟 」 (—APEC 領袖們的要求 ) 。 郭立昌傳講經濟復興之道 聽阿嬤說:「 伍日節是紀念忠心耿耿的伍子胥,最終被吳王夫差賜死 。」所以,都叫 農曆五月初五 為「 伍日節 」。後來課本上說是「 紀念屈原投汨羅江 」,眾說紛紜,也沒必要去